训练场上,只见韩海华双手按住牛角,用力一甩,将牛头拧向一侧。接着,用右肩扛住牛下巴,运足全身力气把牛脖子一扭,使牛身失去平衡,前腿跪下。随即用自己的身体向牛的颈部一压,将300多公斤的牛摔个四脚朝天……
这“一拧一扛一压”是韩海华自创总结的掼牛绝活。训练结束后,他回到位于市区青龙街的武馆里,一整天劳碌下来,韩海华脸上却没有丝毫疲态。这得益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练武习惯。
1954年,韩海华出生在南湖边许家村的一个回族家庭,少数民族尚武的风俗外加有武术功底的父亲平日里的熏陶,让韩海华在孩童时代就对中国功夫极为痴迷。7岁起,他开始研习心意六合拳、查拳和摔跤,在娱乐项目相对匮乏的年代,习武几乎占满了韩海华所有的业余时间。
韩海华12岁时,村里已经很难找到势均力敌的对手了。在跟随恩师们学武、博学各家所长的过程中,韩海华成为当时嘉兴地区回族业余武术摔跤队的队长,又在各类武术比赛中频频获奖。小有名气的韩海华没有恃宠而骄,而是开始谋求从心意六合拳、查拳和大红拳中另辟蹊径,寻求一种技击性展现更完全、传统武术魅力体现更为彻底的表现方式。
韩海华想到了掼牛。600年前,一支回民迁徙到嘉兴并定居,带来了这项传统,经过时间的推移,逐渐形成了这项具有江南特色的民俗活动。
“在武术中,许多形容‘较量’的词都与牛相关,人与牛之间的博弈,是赋有传统文化意味的。”有了这样的想法后,韩海华开始融合自己颇为精通的摔跤套路和各色拳法,摸索出了一套与牛斗劲、斗勇、斗智的绝活。
在1982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,面对南方人本不熟悉的大黄牛(平时练习“对手”均为南方水牛,习性相比黄牛更稳重),韩海华临危不乱、身手不凡,最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,一举夺金。
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,韩海华回忆说,学习掼牛过程中受伤是家常便饭的事,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拍摄《大凉山传奇》期间,在体力耗尽的情况下被牛重伤,摔断了两根胸骨,剧组停机3个月等他养伤。
“掼牛,不是我把牛摔倒,就是牛把我掼倒。”韩海华说,最让他感到不易的,不是皮肉之苦,而是来自经济上的压力。“一头牛的成本不低,我们掼牛对牛的品性要求高,必须是野性十足的运动牛,没有三四万元是买不到的。买到以后还要支付喂养等各种成本。这个都得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。”韩海华的徒弟说,几年前,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,韩海华和他的团队只能在参加各种比赛时和重大场合露一手,“若不是师傅对掼牛充满情怀地坚持,这个事业就没有现如今的红火。”
值得庆幸的是,2012年嘉兴南湖区召开了以“寻根溯源,传承发展”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,来自国家、市、区级领导和相关专家近40人围绕掼牛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及有效措施进行研讨。此后,南湖区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作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,福泽一批重点文化企业。
如今,韩海华的团队逐渐壮大,不仅掼牛表演场次增多,还排练了《江南七怪》、《江南船拳》等节目,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。
现在,除了承办赛事,韩海华还将文化融入武学,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合作,在馆内授牌设立全国首家以武学文化传播为主题的孔子学堂,并将掼牛、船拳等特色教学内容引入嘉兴孔子武学课堂,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。
此外,海华武术馆旗下还建立了“江南武魂艺术团”,86名成员在2小时的表演中,植入了嘉兴本土历史文化中的“江南七怪”、“越女剑”以及掼牛等多种元素,将传统表演转化为可分可合的成熟舞台剧目,传达了爱国爱家乡的情怀。
去年,南湖区“民族之家”在海华武馆成立,这是一个着力打造以文化传承为主线的民族大家庭。“大家庭里有37个少数民族,这些民族的元素将会被融入今后的掼牛比赛中,让整个赛事更有看点。”
韩海华说,掼牛跟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,兼具历史、艺术和市场价值,对它最好的保护与传承,不是把它送进博物馆,而是要让其走进市场,在接受市场锤打中吸收更多活下去的养分。
杭州都市圈
“关注杭湖嘉绍 专注区域合作”
微信号:hzrbhzw2015
官网:http://hmc.hz.gov.cn/
杭州市经合办(都市圈协调办)、杭州日报联合出品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